身體素養在香港的現狀與展望
 
撰文: 沈劍威教授
中國香港體適能總會主席
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(本科課程)
香港中文大學體育運動科學系副教授兼課程主任
  李明慧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體育運動科學系副研究員
 
蔡紹明博士
香港中文大學體育部副講師
  黃 炎小姐
香港中文大學體育運動科學系博士候選人
  馬睿思先生 香港中文大學體育運動科學系博士生
 

Photo by Kenny Eliason on Unsplash

身體素養(physical literacy)這一概念最初於1884年由美國陸軍工程兵團的工程師提出。1938年,《健康與體育雜誌》對其進一步解釋並闡明這一概念,表明公立學校應肩負起培養學生身體素養和心理素養的責任,這是該術語首次出現在教育研究文獻中(N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Service of the National Recreation Association, 1938)。從哲學和教育的角度來看,我們經常使用以作描述具身維度的相關術語包括體力活動、強壯、體能、 身體機能和體育教育等。但是,這些術語都用作把身體作為運動與體力勞動的載體,從而引起身體和心理二元論的誤解,並忽視個人的內在能力…

 

   
 



健康體適能社區期刊 (Winter 2021) 現已推出

談到差異化和目標群體的導向訓 練, 你 可 有 想 過 運 動 遊 戲(Exergaming) 的應用嗎?今期收到幾個差異化的投稿,包括:在安老院舍的「打機」活動研究;生物電抗阻法 (BIA) 在健康促進方面的效益;強身健腦的肌肉強化活動;和訓練後進行按摩及冷敷的恢復方法等。相信在這抗疫之年對家居健體,尤其是對維護長者們的健康狀況,是一些不錯的建議。


感謝定期閱讀

魏開義 謹啟
   




徵文啟示

中國香港體適能總會誠邀業界精英及社會賢達於本刊投稿,文章將有機會被刊載於本會每月電子會訊及每季出版的社區期刊(網上PDF版本),目標讀者為本會超過二千名會員朋友們、證書持有人及伙伴機構代表。文章主題將按每季(三個月)訂定##,文章性質可以是社區資訊分享、專題報告或熱門話題評論等。
 
投稿須知:
1.
中文來稿字數應不逾4,000字,英文來稿字數應不逾3,000 字。.
2.
文章必須具標題(20字內)、作者全名及個人簡歷(30字內),並清楚註明通訊方法(包括手提電話及電郵)。
3.
來稿必須是原稿,本刊不接受一稿兩投或多投。
4.
作者或投稿人須明白,一旦文稿獲接納刊登,版權將屬於中國香港體適能總會。
5.
來稿請用電腦檔案(Word document),附有圖表或相片提供原檔(Word/JPEG/AI),以便編輯工作。.
6.
來稿必須透過電郵傳送至:periodical@hkpfa.org.hk
7.
來稿經編輯委員會專家學者審閱後,或會發回作者修改,本會並保留拒絕刊登來稿之權利。
8.
來稿一經接納及刊登,作者將按時收到其網絡連結的通知。
9.
作者將獲邀出席當年度周年大會暨晚宴嘉賓。優秀的作者(稿件多次獲刊登)將獲頒「筆獎」。
10.
季刊將列明作者芳名及刊登其文章。


備註:##2022年度季刊主題:

一至三月份:
運動員和健康人口的體適能測試及表現
(Assessing fitness performance for athletes and healthy people)
四至六月份:
身體素養與健康茁壯成長
(Human Flourishing)
七至九月份:
氣候危機與健康體適能專業
(Climate crisis and health & fitness professionalism)
十至十二月份:
疫情年代下的職安健與運動鍛練
(Exercise training and occupational health & safety under the pandemic era)
 



 

 
聯絡方法
開放時間
電話︰ +852 2838 9594
星期一至五︰10:00AM - 7:00PM
傳真︰ +852 2575 8683
星期六︰10:00AM - 1:00PM
電郵︰ info@hkpfa.org.hk
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
地址︰ 香港九龍尖沙咀山林道9–11號卓能中心17樓